粗壮的稻穗,迎风招展。肥大的中华鳖藏匿在稻丛中,泥鳅和澳洲兰虾不时蹿出水面,激起一圈圈水波……8月20日,走进黄冈现代农业示范园,丰收在望的稻田里,甚是热闹。
黄冈现代农业示范园是黄冈市农科院的科研基地。近年来,市农科院发挥职能优势,做足“水稻+”文章,成功探索出“稻渔立体种养”“稻菌轮作”等稻田综合种养高效模式,一亩稻田兼容多种产业,亩收过万元,实现了生态与经济双赢。
稻田里“长”出鳖蛙虾鱼鳅
田成方,路成网。翠绿的稻谷正灌浆结穗,稻田四周环绕着一米见方的深沟,这是黄冈农科院与湖北健鼎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的稻鳖基地。
基地负责人周晓取出沟中的地笼,两只3斤多的中华鳖随即出现在眼前。两只鳖野性十足,在笼子四处攀爬,外物稍有靠近,立即张嘴攻击。
市农科院水稻专家李兴华介绍,优质稻是5月上旬播种,中华鳖是5月29日投放。中华鳖和水稻同生共长,全程开展病虫草害绿色综合防控,不使用农药、化肥和除草剂,实现种养复合的绿色农业模式。鳖投放时每只1斤左右,目前已达到3斤多。
在稻鳖基地旁的,是稻蛙鳅鱼和稻澳洲兰虾基地。或被白色防护网笼罩,或被蓝色挡板包围,远望如白纱大帐、蓝色迷宫,甚是壮观。
市农科院“水稻+N”综合种养模式,采用水稻+鳖、水稻+蛙鳅、水稻+澳洲兰虾鱼等,水稻田里“长”出了鳖、青蛙、澳洲兰虾、稻花鱼等。实现“一地多用、一举多得、一季多收”,高投入,底回报,亩收入均在万元以上,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
以稻鳖为例,稻田为鳖提供觅食、晒背场所,鳖可疏松土壤,提供代谢物,为稻增加肥力,不仅节约了水土资源,提高了资源利用率,还改善生态环境。
经济方面,按每亩产优质稻谷500公斤、产鳖(甲鱼)100 公斤保守估计,产值约为2.5万元/亩,亩纯收入1万元以上,比单一种植水稻高出十几倍。
“水稻+N”技术团队成员、黄冈市水产科学研究所技术人员张仁胜介绍,目前,稻蛙鳅鱼、稻澳洲兰虾、稻鳖等模式都已示范成功,进入示范推广阶段,下一步,将在全市范围内建立示范样本。如果,一家贫困户种养3-4亩,纯收入就可达3万元以上,对推动农民增收,农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稻菌轮作增产又增效
身穿“白纱”,头戴“尖帽”,亭亭玉立……8月21日上午,在湖北健鼎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食用菌生产基地,工人们正忙着采摘这种美丽的菌菇。
该菌菇叫竹荪,享有“菌中皇后”美誉。10多个大棚里蓬勃生长的竹荪,是市农科院研究食用菌的一个缩影。
冬季生产缺效益(冬闲田)、秸杆综合利用缺途径等问题,一直困扰我市农业、农村的发展。同时,农民致富,亟需低投资、见效快、易掌握的好项目。
为此,经过市场调研,2018年,市农科院瞄准食用菌产业,在黄冈首次试种人工仿野生栽培菌中“贵族”——竹荪、大球盖菇,羊肚菌,致力稻菌轮作模式。
稻菌轮作,即利用冬季空闲时间、空闲稻田、空闲劳力、废弃秸杆等 “三闲一废”,种植高档食用菌。
2018年,市农科院投入20多万元,建设16个种植大棚,试种大球盖菇、竹荪、羊肚菌等高档食用菌。当年试种,当年成功,全部出菇。
菌菇所需的培养基质主要为稻草、玉米秸秆、谷壳粉末等,在黄冈乡村随处可见,且经济效益良好。羊肚菌和竹荪鲜菇市场价约100元至200元每公斤,干菇价格每公斤在1600元至2000元之间。大球盖菇鲜菇价约为15元每公斤,除去成本,保守估算亩纯收入为1万元以上。
市农科院食用菌团队负责人杨俊介绍,稻菌轮作模式,实现了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从根本上解决了秸秆焚烧问题。为避免农民一次投入过大,市农科院还研究出小棚栽培模式。
试种成功后,当年,市农科院在黄梅、罗田、武穴、团风与8家企业、合作社示范种植200多亩。2019年,市农科院已与湖北健鼎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黄州春阳蔬菜专业合作社等企业合作,在黄冈辐射推广近1000亩食用菌,亩收入均在1万元以上,比单一种植水稻高出10倍以上,且带动周边20多位贫困户就业。
稻菌轮作模式,将农作物秸秆变废为宝,采收菌菇后的废基料回归农田,改良土壤,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了稳粮增效、循环增收。
下一步,市农科院计划在全市大面积推广稻菌轮作模式,以小菌菇开启“致富门”,带领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目前,该院正与福建亚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洽谈对接,计划在黄冈投资兴建菌种厂和加工厂。